遺傳定律
基本定律
孟德爾遺傳定律
任何一門學科的形成與發(fā)展,總是同當時熱衷于這門科學研究的杰出人物緊密相關,遺傳學的形成與發(fā)展也不例外,孟德爾就是遺傳學杰出的奠基人。他揭示出遺傳學的兩個基本定律——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分離規(guī)律
豌豆具有一些穩(wěn)定的、容易區(qū)分的性狀,這很符合孟德爾的試驗要求。所謂性狀,即指生物體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生化等特性的總稱。在他的雜交試驗中,孟德爾全神貫注地研究了7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規(guī)律。所謂相對性狀,即指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xiàn)類型,如豌豆花色有紅花與白花之分,種子形狀有圓粒與皺粒之分等等。為了方便和有利于分析研究起見,他首先只針對一對相對性狀的傳遞情況進行研究,然后再觀察多對相對性狀在一起的傳遞情況。這種分析方法是孟德爾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大家知道,孟德爾的論文的醒目標題是《植物雜交試驗》,因此他所從事試驗的方法,主要是“雜交試驗法”。他用純種的高莖豌豆與矮莖豌豆作親本(親本以P表示),在它們的不同植株間進行異花傳粉。如圖2-4所示高莖豌豆與矮莖豌豆異花傳粉的示意圖。結果發(fā)現(xiàn),無論是以高莖作母本,矮莖作父本,還是以高莖作父本,矮莖作母本(即無論是正交還是反交),它們雜交得到的第一代植株(簡稱“子一代”,以F1表示)都表現(xiàn)為高莖。也就是說,就這一對相對性狀而言,F(xiàn)1植株的性狀只能表現(xiàn)出雙親中的一個親本的性狀——高莖,而另一親本的性狀——矮莖,則在F1中完全沒有得到表現(xiàn)。 又如,純種的紅花豌豆和白花豌豆進行雜交試驗時,無論是正交還是反交,F(xiàn)1植株全都是紅花豌豆。正因為如此,孟德爾就把在這一對性狀中,F(xiàn)1能夠表現(xiàn)出來的性狀,如高莖、紅花,叫做顯性性狀,而把F1未能表現(xiàn)出來的性狀,如矮莖、白花,叫做隱性性狀。孟德爾在豌豆的其他5對相對性狀的雜交試驗中,都得到了同樣的試驗結果,即都有易于區(qū)別的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
在上述的孟德爾雜交試驗中,由于在雜種F1時只表現(xiàn)出相對性狀中的一個性狀——顯性性狀,那么,相對性狀中的另一個性狀——隱性性狀,是不是就此消失了呢?能否表現(xiàn)出來呢?帶著這樣的疑問,孟德爾繼續(xù)著自己的雜交試驗工作。
孟德爾讓上述F1的高莖豌豆自花授粉,然后把所結出的F2豌豆種子于次年再播種下去,得到雜種F2的豌豆植株,結果出現(xiàn)了兩種類型:一種是高莖的豌豆(顯性性狀),一種是矮莖的豌豆(隱性性狀),即:一對相對性狀的兩種不同表現(xiàn)形式——高莖和矮莖性狀都表現(xiàn)出來了。孟德爾的疑問解除了,并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分離現(xiàn)象。不僅如此,孟德爾還從F2的高、矮莖豌豆的數(shù)字統(tǒng)計中發(fā)現(xiàn):在1064株豌豆中,高莖的有787株,矮莖的有277株,兩者數(shù)目之比,近似于3∶1。 孟德爾以同樣的試驗方法,又進行了紅花豌豆的F1自花授粉。在雜種F2的豌豆植株中,同樣也出現(xiàn)了兩種類型:一種是紅花豌豆(顯性性狀),另一種是白花豌豆(隱性性狀)。對此進行數(shù)字統(tǒng)計結果表明,在929株豌豆中,紅花豌豆有705株,白花豌豆有224株,二者之比同樣接近于3∶1。
孟德爾還分別對其他5對相對性狀作了同樣的雜交試驗,其結果也都是如此。
概括上述孟德爾的雜交試驗結果,至少有三點值得注意:分離規(guī)律
⑴F1的全部植株,都只表現(xiàn)某一親本的性狀(顯性性狀),而另一親本的性狀,則被暫時遮蓋而未表現(xiàn)(隱性性狀)。 ⑵在F2里,雜交親本的相對性狀——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又都表現(xiàn)出來了,這就是性狀分離現(xiàn)象。由此可見,隱性性狀在F1里并沒有消失,只是暫時被遮蓋而未能得以表現(xiàn)罷了。 ⑶在F2的群體中,具有顯性性狀的植株數(shù)與具有隱性性狀的植株數(shù),常常表現(xiàn)出一定的分離比,其比值近似于3∶1。
3.對性狀分離現(xiàn)象的解釋
孟德爾對上述7個豌豆雜交試驗結果中所反映出來的、值得注意的三個有規(guī)律的現(xiàn)象感到吃驚。事實上,他已認識到,這絕對不是某種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種遺傳上的普遍規(guī)律,但對于3∶1的性狀分離比,他仍感到困惑不解。經過一番創(chuàng)造性思維后,終于茅塞頓開,提出了遺傳因子的分離假說,其主要內容可歸納為: ⑴生物性狀的遺傳由遺傳因子決定(遺傳因子后來被稱為基因)。
⑵遺傳因子在體細胞內成對存在,其中一個成員來自父本,另一個成員來自母本,二者分別由精卵細胞帶入。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又彼此分離,并且各自進入到一個配子中。這樣,在每一個配子中,就只含有成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成員,這個成員也許來自父本,也許來自母本。
⑶在雜種F1的體細胞中,兩個遺傳因子的成員不同,它們之間是處在各自獨立、互不干涉的狀態(tài)之中,但二者對性狀發(fā)育所起的作用卻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即一方對另一方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而有顯性因子和隱性因子之分,隨之而來的也就有了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之分。 ⑷雜種F1所產生的不同類型的配子,其數(shù)目相等,而雌雄配子的結合又是隨機的,即各種不同類型的雌配子與雄配子的結合機會均等。
為了更好地證明分離現(xiàn)象,下面用一對遺傳因子的圖解來說明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及其假說。用大寫字母D代表決定高莖豌豆的顯性遺傳因子,用小寫字母d代表矮莖豌豆的隱性遺傳因子。在生物的體細胞內,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因此,在純種高莖豌豆的體細胞內含有一對決定高莖性狀的顯性遺傳因子DD,在純種矮莖豌豆的體細胞內含有一對決定矮莖性狀的隱性遺傳因子dd。雜交產生的F1的體細胞中,D和d結合成Dd,由于D(高孟德爾的遺傳定律豌豆實驗圖解
莖)對d(矮莖)是顯性,故F1植株全部為高莖豌豆。當F1進行減數(shù)分裂時,其成對的遺傳因子D和d又得彼此分離,最終產生了兩種不同類型的配子。一種是含有遺傳因子D的配子,另一種是含有遺傳因子d的配子,而且兩種配子在數(shù)量上相等,各占1/2。因此,上述兩種雌雄配子的結合便產生了三種組合:DD、Dd和dd,它們之間的比接近于1∶2∶1,而在性狀表現(xiàn)上則接近于3(高)∶1(矮)。 因此,孟德爾的遺傳因子假說,使得豌豆雜交試驗所得到的相似結果有了科學的、圓滿的解釋。
基因型與表現(xiàn)型已經看到,在上述一對遺傳因子的遺傳分析中,遺傳下來的和最終表現(xiàn)出來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如當遺傳結構為DD型時,其表現(xiàn)出來的性狀是高莖豌豆,而遺傳結構為Dd型時,其表現(xiàn)出來的也是高莖豌豆。像這樣,生物個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外形特征和生理特性叫做表現(xiàn)型,如高莖與矮莖,紅花與白花;而生物個體或其某一性狀的遺傳基礎,則被稱為基因型,如高莖豌豆的基因型有DD和Dd兩種,而矮莖豌豆的基因型只有dd一種。由相同遺傳因子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fā)育而成的個體叫做純合體,如DD和dd的植株;凡是由不同遺傳因子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fā)育而成的個體則稱為雜合體,如Dd。 基因型是生物個體內部的遺傳物質結構,因此,生物個體的基因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物個體的表現(xiàn)型。例如,含有顯性遺傳因子D的豌豆植株(DD和Dd)都表現(xiàn)為高莖,無顯性遺傳因子的豌豆植株(dd)都表現(xiàn)為矮莖。由此可見,基因型是性狀表現(xiàn)的內在因素,而表現(xiàn)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xiàn)形式。
由以上分析還可知道,表現(xiàn)型相同,基因型卻并不一定相同。例如,DD和Dd的表現(xiàn)型都是高莖,但其基因型并不相同,并且它們的下一代有差別:DD的下一代都是高莖的,而Dd的下一代則有分離現(xiàn)象——既有高莖,也有矮莖。
4.分離規(guī)律的驗證
前面講到孟德爾對分離現(xiàn)象的解釋,僅僅建立在一種假說基礎之上,他本人也十分清楚這一點。假說畢竟只是假說,不能用來代替真理,要使這個假說上升為科學真理,單憑其能清楚地解釋他所得到的試驗結果,那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這一假說。下面介紹孟德爾設計的第一種驗證方法,也是他用得最多的測交法。 測交就是讓雜種子一代與隱性類型相交,用來測定F1的基因型。按照孟德爾對分離現(xiàn)象的解釋,雜種子一代F1(Dd)一定會產生帶有遺傳因子D和d的兩種配子,并且兩者的數(shù)目相等;而隱性類型(dd)只能產生一種帶有隱性遺傳因子d的配子,這種配子不會遮蓋F1中遺傳因子的作用。所以,測交產生的后代應當一半是高莖(Dd)的,一半是矮莖(dd)的,即兩種性狀之比為1∶1。
孟德爾用子一代高莖豌豆(Dd)與矮莖豌豆(dd)相交,得到的后代共64株,其中高莖的30株,矮莖的34株,即性狀分離比接近1∶1,實驗結果符合預先設想。對其他幾對相對性狀的測交試驗,也無一例外地得到了近似于1∶1的分離比。
孟德爾的測交結果,雄辯地證明了他自己提出的遺傳因子分離假說是正確的,是完全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
5.分離規(guī)律的實質
孟德爾提出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假說,用他自己所設計的測交等一系列試驗,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驗證,亦被后人無數(shù)次的試驗所證實,現(xiàn)已被世人所公認,并被尊稱為孟德爾的分離規(guī)律。那么,孟德爾分離規(guī)律的實質是什么呢? 這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雜合體中決定某一性狀的成對遺傳因子,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彼此分離,互不干擾,使得配子中只具有成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從而產生數(shù)目相等的、兩種類型的配子,且獨立地遺傳給后代,這就是孟德爾的分離規(guī)律。 自由組合規(guī)律
孟德爾在揭示了由一對遺傳因子(或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對相對性狀雜交的遺傳規(guī)律——分離規(guī)律之后,這位才思敏捷的科學工作者,又接連進行了兩對、三對甚至更多對相對性狀雜交的遺傳試驗,進而又發(fā)現(xiàn)了第二條重要的遺傳學規(guī)律,即自由組合規(guī)律,也有人稱它為獨立分配規(guī)律。這里僅介紹他所進行的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試驗。 1.雜交試驗現(xiàn)象的觀察
孟德爾在進行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試驗時,仍以豌豆為材料。他選取了具有兩對相對性狀差異的純合體作為親本進行雜交,一個親本是結黃色圓形種子(簡稱黃色圓粒),另一親本是結綠色皺形種子(簡稱綠色皺粒),無論是正交還是反交,所得到的F1全都是黃色圓形種子。由此可知,豌豆的黃色對綠色是顯性,圓粒對皺粒是顯性,所以F1的豌豆呈現(xiàn)黃色圓粒性狀。
如果把F1的種子播下去,讓它們的植株進行自花授粉(自交),則在F2中出現(xiàn)了明顯的性狀分離和自由組合現(xiàn)象。在共計得到的556粒F2種子中,有四種不同的表現(xiàn)類型.
如果以數(shù)量最少的綠色皺形種子32粒作為比例數(shù)1,那么F2的四種表現(xiàn)型的數(shù)字比例大約為9∶3∶3∶1。如圖2-7所示豌豆種子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
從以上豌豆雜交試驗結果看出,在F2所出現(xiàn)的四種類型中,有兩種是親本原有的性狀組合,即黃色圓形種子和綠色皺形種子,還有兩種不同于親本類型的新組合,即黃色皺形種子和綠色圓形種子,其結果顯示出不同相對性狀之間的自由組合。
2.雜交試驗結果的分析
實驗中的孟德爾
孟德爾在雜交試驗的分析研究中發(fā)現(xiàn),如果單就其中的一對相對性狀而言,那么,其雜交后代的顯、隱性性狀之比仍然符合3∶1的近似比值。以上性狀分離比的實際情況充分表明,這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分別是由兩對遺傳因子控制著,其傳遞方式依然符合于分離規(guī)律。
此外,它還表明了一對相對性狀的分離與另一對相對性狀的分離無關,二者在遺傳上是彼此獨立的。
如果把這兩對相對性狀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考慮,那么,這個F2表現(xiàn)型的分離比,應該是它們各自F2表現(xiàn)型分離比(3∶1)的乘積:這也表明,控制黃、綠和圓、皺兩對相對性狀的兩對等位基因,既能彼此分離,又能自由組合。
3.自由組合現(xiàn)象的解釋
那么,對上述遺傳現(xiàn)象,又該如何解釋呢?孟德爾根據上述雜交試驗的結果,提出了不同對的遺傳因子在形成配子中自由組合的理論。
因為最初選用的一個親本——黃色圓形的豌豆是純合子,其基因型為YYRR,在這里,Y代表黃色,R代表圓形,由于它們都是顯性,故用大寫字母表示。而選用的另一親本——綠色皺形豌豆也是純合子,其基因型為yyrr,這里y代表綠色,r代表皺形,由于它們都是隱性,所以用小寫字母來表示。 由于這兩個親本都是純合體,所以它們都只能產生一種類型的配子,即:
YYRR——YR
yyrr——yr
二者雜交,YR配子與yr配子結合,所得后代F1的基因型全為YyRr,即全為雜合體。由于基因間的顯隱性關系,所以F1的表現(xiàn)型全為黃色圓形種子。雜合的F1在形成配子時,根據分離規(guī)律,即Y與y分離,R與r分離,然后每對基因中的一個成員各自進入到下一個配子中,這樣,在分離了的各對基因成員之間,便會出現(xiàn)隨機的自由組合,即:
⑴Y與R組合成YR;
⑵Y與r組合成Yr;⑶y與R組合成yR;
⑷y與r組合成yr。
由于它們彼此間相互組合的機會均等,因此雜種F1(YyRr)能夠產生四種不同類型、相等數(shù)量的配子。當雜種F1自交時,這四種不同類型的雌雄配子隨機結合,便在F2中產生16種組合中的9種基因型合子。由于顯隱性基因的存在,這9種基因型只能有四種表現(xiàn)型,即:黃色圓形、黃色皺形、綠色圓形、綠色皺形。它們之間的比例為9∶3∶3∶1。
這就是孟德爾當時提出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假說,這個假說圓滿地解釋了他觀察到的試驗結果。事實上,這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遺傳定律,這就是孟德爾發(fā)現(xiàn)的第二個遺傳定律——自由組合規(guī)律,也有人稱它為獨立分配規(guī)律。
4.自由組合規(guī)律的驗證
與分離規(guī)律相類似,要將自由組合規(guī)律由假說上升為真理,同樣也需要科學試驗的驗證。孟德爾為了證實具有兩對相對性狀的F1雜種,確實產生了四種數(shù)目相等的不同配子,他同樣采用了測交法來驗證。
把F1雜種與雙隱性親本進行雜交,由于雙隱性親本只能產生一種含有兩個隱性基因的配子(yr),所以測交所產生的后代,不僅能表現(xiàn)出雜種配子的類型,而且還能反映出各種類型配子的比數(shù)。換句話說,當F1雜種與雙隱性親本測交后,如能產生四種不同類型的后代,而且比數(shù)相等,那么,就證實了F1雜種在形成配子時,其基因就是按照自由組合的規(guī)律彼此結合的。為此,孟德爾做了以下測交試驗。 實際測交的結果,無論是正交還是反交,都得到了四種數(shù)目相近的不同類型的后代,其比數(shù)為1∶1∶1∶1,與預期的結果完全符合。這就證實了雌雄雜種F1在形成配子時,確實產生了四種數(shù)目相等的配子,從而驗證了自由組合規(guī)律的正確性。
5.自由組合規(guī)律的實質
根據前面所講的可以知道,具有兩對(或更多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進行雜交,在F1產生配子時,在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現(xiàn)為自由組合,這就是自由組合規(guī)律的實質。也就是說,一對等位基因與另一對等位基因的分離與組合互不干擾,各自獨立地分配到配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