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秘魯昌昌城址
秘魯昌昌城址,文化遺產(chǎn),1986年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奇穆帝國以昌昌為首都,15世紀達到鼎盛,不久便被印加人征服。這里是西班牙人到來前美洲最大的城市,它的城堡內(nèi)劃分為9個宮殿,顯示出政治和社會方面嚴格的等級制度。昌昌,奇穆語為"太陽、太陽",昌昌城址分為10座自成一體的"城堡",它的布局反映一種嚴謹?shù)恼巍⑸鐣^念。公元1470年左右,在經(jīng)歷了一場漫長的戰(zhàn)爭后,印加王公圖帕克·尤潘奇將昌昌國王敏昌卡曼俘虜到了庫斯科。國王之子楚穆·卡巫繼位,作為印加帝國的代表統(tǒng)治這個已經(jīng)由強變?nèi)酰姆治辶训耐鯂?0年后,昌昌城被徹底遺棄。城址布局
秘魯昌昌城址
秘魯昌昌城址占地廣闊,布局奇特是最引人注目之處。這個城市的布局被嚴格地分為幾個等級。全城占地約36平方公里,中心地帶6.5平方公里,包括10個長方形的城堡。每個城堡平均長約400米,寬約200米,四周有高9-12米的圍墻,墻基厚3米。城堡北面有一狹小入口,堡內(nèi)以高墻分為北、中、南三部分。北入口處為一略呈方形的大院,兩側是廚房和一些小院落,南側有許多土坯房屋,有的墻上有淺浮雕的鳥、魚、漩渦紋、格子紋等圖案。中部近入口處也是一個小院,周圍有一些小院落和可能是貯藏室的小房間,另有一個巨大的陵墓。南部主要是蓄水池。這些城堡大概是統(tǒng)治者及其親隨的生活區(qū),一般居民則住在城堡之外。有研究者認為,這些城堡不是同一時期建造的,其年代前后相接。已知城堡數(shù)目與奇穆君主的數(shù)目(10個)正好吻合,因此人們認為可能這些君主各有一個城堡作為王宮,在他死后又成為他的陵墓。類似的習俗后來也流行于印加文化的庫斯科。昌昌,契穆語為“太陽、太陽”。對考古學家而言,今天的昌昌古城早已變得既面目全非又神秘莫測。早在哥倫布1493年到達美洲時,昌昌就早已被廢棄。歐洲人來到這里時,看到的只是一座被人遺棄的空城。歐洲人并沒有見過昌昌的居民是怎樣生活的,他們只是從印加人那里得到了一些有關這座古城的傳說。歷史沿革
秘魯昌昌城址是南美古代契穆王國都城遺址,位于秘魯西北部太平洋沿岸拉利伯塔德省特魯希略城西北4公里的沙漠地區(qū),14世紀之前最為繁榮。古城完全由土磚建造而成,為世界最大的土城遺址,也是南美建筑中的杰作。1986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作為文化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由于大自然的侵蝕,盜寶者的破壞,加之暴雨和洪水的威脅,使這座舉世聞名的古城岌岌可危。在1986年11月28日的世界遺產(chǎn)大會第10次會議上,被納入《世界瀕危遺產(chǎn)名錄》。早在印加帝國建立之前,在秘魯?shù)谋辈亢0赌婧庸?,就有了一座巨大而繁華的城市,這也是西班牙人到來前南美洲最大的城市,這座城市就是契穆王國的首都——昌昌古城。
15世紀初期,自詡為太陽子孫的印加部落,以秘魯?shù)膸焖箍茷橹行?,相繼征服鄰近的部族,建立了強大的印加帝國,這也是古代南美洲最強大、最有影響力的文明社會。在印加帝國最為鼎盛的時期,帝國統(tǒng)治的疆域包括厄瓜多爾、秘魯和玻利維亞以及智利和阿根廷的部分地區(qū)。
據(jù)說,當印加人的勢力越來越強大時,為了拓展帝國的版圖,在和周圍的部族連年征戰(zhàn)中,征服了當時已由強變?nèi)?、四分五裂的昌昌王國。從此,這一地區(qū)也被置于印加帝國統(tǒng)治之下。幾十年后,始建于11世紀的昌昌古城被徹底遺棄。
整體布局
秘魯昌昌城址
秘魯昌昌城址全城占地約36平方公里,中心地帶6.5平方公里,包括10個長方形的城堡。每個城堡平均長約400米,寬約200米,四周有高9至12米的圍墻,最高的可達15米,墻基厚3米。古城只挖掘出很少一部分。專家們相信,還有大部分的城墻和古物被掩埋在沙石下面,需要長時間的發(fā)掘才能使它們重見天日。從挖掘出的一小部分來看,這座古城非常壯觀。其城市布局被嚴格地分為幾個等級,反映出一種嚴謹?shù)纳鐣^念,當時的契穆人似乎已經(jīng)有了比較細致的社會等級制度。城里一些主要的建筑群,都是用各種不同的土磚所造,看上去簡單樸實。但在另一些重要的建筑物上,有飾有金箔嵌在泥土墻面上的裝飾圖案??上У氖悄切┳钫滟F的東西已流失多年。城內(nèi)設有非常復雜而有效的水道系統(tǒng),用來供應城內(nèi)的食用水,其中有一條水道長達80多公里。從供水設施來判斷,當時在這座城里的居民大約有5到10萬人之多。
在10個城堡的西側和南側發(fā)現(xiàn)了4個手工業(yè)區(qū)。手工制作業(yè)似乎主要有木器加工業(yè)、紡織業(yè)和金銀制作業(yè)。城址中發(fā)現(xiàn)有銅器、青銅器及金銀制品。陶器為磨光黑陶,器形以馬鐙壺為最多,也有源于南方的提梁壺。另外還發(fā)掘到織布機,并出土十分精美的紡織品。
科學研究
據(jù)考證,契穆人操容卡語(現(xiàn)已消失),沒有文字。昌昌古城后來雖被歲月和沙石所湮沒,但因為這個地區(qū)雨水罕見,所以古城的遺址保存非常完整。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土城,昌昌古城中,不論城墻或是房屋,一律不見石頭,全部用土坯壘成。土坯有大有小,依不同建筑物而定,砌得“天衣無縫”。土坯常以品字形逐層砌造,以防地震的破壞。讓人驚訝的是,1970年秘魯大地震,后人修復的城墻倒了,殘存的古城墻卻安然無恙。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原來,當年的契穆人在建造這座土城時,其土坯是用黏土、貝殼、砂粒磨成細粉,混合摻水成型,以火焙燒制成,成品呈紫紅色,堅牢度不亞于現(xiàn)代混凝土。再加上當?shù)貧夂蚋稍?,幾乎終年無雨,才使得這些土坯建筑經(jīng)受住了幾百年的風吹雨淋。
昌昌古城和它的建造者契穆人引起了世界考古學家們的強烈興趣,又使他們感到困惑。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在昌昌古城以東不遠沿海地區(qū)一些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更使世人感到了極大的震驚。
科學發(fā)現(xiàn)
秘魯昌昌城址
1987年,人們在莫奇河谷接近沿海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壯觀的金字塔。這一發(fā)現(xiàn),使人們重新了解了這一地區(qū)的古代民族及其文化。這些金字塔之所以很晚才被發(fā)現(xiàn),是因為它們?nèi)慷际怯媚啻u砌成的,而且時代非常古老,由于受到嚴重侵蝕,從外表看來,幾乎很難辨認出它們是人工建筑。其中最大的一座名為太陽金字塔,是因為它是在太陽峽谷中被發(fā)現(xiàn)的。太陽金字塔高度為40多米,原本比這還要高,但因遭到風化的侵蝕和盜寶者的破壞,已經(jīng)變矮了很多。它的基座面積達54400平方米,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巨大的土山。在塔的23米高處為一平臺,平臺高18米。經(jīng)過計算,有人認為,當年為建筑這座金字塔,估計用去了1.4億多塊磚坯。這座金字塔是西班牙人來到之前美洲最大的土坯建筑,也有人認為它在剛剛被建成的時候,很可能就是美洲最大的人造建筑物。在太陽金字塔附近,還有一座略小的金字塔,人們把它叫做月亮金字塔。兩座金字塔大約建于同時代,有些建筑學家認為兩個金字塔是一個整體,其建造很可能與葬祭有關。最令人驚訝的是,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這兩座金字塔的建造年代大約是公元200年至公元600年間。也就是說,它們比契穆王國的年代更早。那么,這兩座金字塔是什么人建造的呢?經(jīng)過長時期的考察和研究,考古學家們終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建造者是一個名為“莫奇”的南美古代民族。據(jù)研究,莫奇人興起于公元前200年,繁榮于公元1世紀至8世紀的秘魯北部沿海地區(qū)。他們曾沿著秘魯海岸建成了一個綿延350公里長的國度。莫奇人是契穆人在文化上的先驅,契穆人使用土坯建筑這一特點就是從莫奇人那里繼承來的,因此莫奇人曾被稱做原始契穆人。但他們似乎并不是一個民族,契穆人的帝國興起之前二百年,莫奇人就已經(jīng)消亡。
歷史文化
莫奇文化秘魯昌昌城址
莫奇人的陶器制作之精美,讓后世的考古學家們嘆為觀止。他們陶刻的技巧在古代秘魯舉世無雙。從莫奇陵墓中出土的那些琳瑯滿目、千奇百怪的陶器,每一件都淋漓盡致地向我們展示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活動以及植物、動物、建筑等等。陶器上有的繪有精美的宗教和政治儀典的場面。其他器皿則被制成人和動物的形狀,上面的彩繪反映了莫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種精美的實用陶器“陶制肖像”,人頭狀的壇子,曾被深埋在墓穴之中,人像的臉部特征刻畫得十分細致清晰,它們可能就是莫奇人的真實寫照,而且多半是他們領袖的頭像,其擁有者曾經(jīng)是莫奇社會的實權人物。他們另一種出名的陶器就是所謂“色情”陶器,有各種細致入微、奇奇怪怪的性交行為,但也有人認為,這些陶器是為了某種宗教目的而非生殖或色情目的。除陶器外,莫契人也善于制作金銀飾品,用來裝飾歷代國王的生活器具和墓葬。但是這個創(chuàng)造過輝煌文化的古老民族,在大約公元8世紀以后便漸趨衰落,最終湮沒于荒野之中。又過了二百來年,在大致同一個地方,契穆人開始崛起。契穆文化從莫奇文化到契穆文化,這里面充滿了令人困惑之處。首先,契穆人是不是莫奇人的后裔?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剛剛發(fā)現(xiàn)莫奇文化時,有人認為他們就是原始契穆人。這兩種文化確實太相似了。從不用大多數(shù)民族所用的石頭和磚塊而用獨特的土坯建筑,到陶器和金銀器的制造技術,都仿佛一脈相承。但這種看法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莫奇文化消亡二百年之后,契穆文化才出現(xiàn),這里有二百年的歷史斷層。所以大多考古學家都放棄了這個看法,改持存疑態(tài)度。
其他資料最簡單的一種看法是由于自然災害。有人說,自公元6世紀以來,這里遭受了長期的干旱。后來又有過地震、洪水和沙塵暴,使這里原本肥沃的土地變得無法生存。但如是這樣,為什么后來的契穆人卻能在這里生活并建立強大的帝國?也有人認為是來自安第斯山區(qū)的部落集團,可能是瓦里人,從東部入侵,最終毀滅了這個秘魯沿海的古文化中心。但瓦里人卻沒有在沿海地區(qū)留下痕跡,因此這種說法也有些勉強。還有一種說法是在秘魯沿海存在另一個強大的文化核心,它從南向北推進,從而湮沒了莫奇文化。那么這個強大的民族是不是就是契穆人呢?如果是,他們的出現(xiàn)為什么要再過二百年?如果不是,那么又是什么人?不論是莫奇人還是契穆人,他們都沒有留下文字,又都在世界主流文化接觸他們之前就已經(jīng)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