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龍山溪 又名薌江,發(fā)源于漳平市適元鄉(xiāng)四旺村后漳平與龍巖交界處,歷史上龍山溪通航里程長,小木船可上達金山水潮,龍山溪河谷成為漳州通龍巖的交通走廊,知名度較高,可能因此早年曾將薌江誤作為西溪正源。龍山溪源出四旺村后流經(jīng)龍巖適中邊界地區(qū),在南靖縣和溪鄉(xiāng)樂土附近進入境域,向東南流經(jīng)和溪、金山、龍山,至港仔口河流有個180度大拐彎,后曲折向東流,在寶林匯永豐溪,至靖城匯入西溪干流,河流長94.5公里,流域面積為690平方公里,包括永豐溪為1107平方公里。西溪4條支流實際上是花山溪與船場溪、永豐溪與龍山溪,先是兩兩匯合后才在靖城再匯合形成西溪干流,但由于4條支流匯合口很近,所以習慣上仍稱為4條獨立支流。[1]
西 溪
發(fā)源于博平嶺山脈南側(cè)龍巖境內(nèi)的適中村。舊志載:西溪“源接南靖大溪,入縣西界”故名西溪。又述:“東流赴郡經(jīng)圓山之陰,而繞郡城為南河”而稱南河。明朝間,溪名曾稱為“南門溪”,一直延用至今。此外,因流經(jīng)蘭水縣(靖城)也叫過“蘭水”。又上游龍山溪與永豐溪在南靖的豐田農(nóng)場—寶林匯合,匯成一流而下靖城的河段稱名“薌江”。
船場溪 為境內(nèi)最大河流,主流發(fā)源于南坑鄉(xiāng)高港村內(nèi)艦山,上游由南朝北,中下游由北而南,流經(jīng)南坑鄉(xiāng)葛竹村、船場鎮(zhèn)下山村、書洋鄉(xiāng)雙峰村、田中村、書洋村、梅林鄉(xiāng)璞山村、官洋村、梅林村、雙溪村,進入奎洋鄉(xiāng)上洋村、店美村、東樓村,在合溪口匯合永溪,直瀉船場鎮(zhèn)梧宅村、鼎寮村、船場村、集星村,南坑鄉(xiāng)南高村、南坑村,再后進入山城鎮(zhèn)溪邊村、三卞村、翠眉村、鴻坪村、巖前村,在龜仔寨與花山溪匯合注入山城溪。有象溪、永溪、河坑、西坑、科嶺、亭仔角6條較大支流。主河道長121公里,流域面積1033平方公里。兩岸高山峻嶺,江流狹窄彎曲,河道遍布怪石。主河道比降8.5‰,天然落差1027米。
龍山溪 是境內(nèi)第二大河流,主流發(fā)源于和溪鄉(xiāng)月明村,由北而南,流經(jīng)和溪鄉(xiāng)月星村、坂場村、林坂村、林中村、和溪村、斗米村,直瀉金山鄉(xiāng)河墘村、后眷村、都美村、馬公村、東建村、荊美村、金山村、庵后村、水美村、新內(nèi)村,進入龍山鎮(zhèn)涌北村、涌進村、龍山村、東愛村、坪埔村、棠溪村、太保村、海仔村、上苑村、雙明村,最后進入豐田華僑農(nóng)場,在寶林作業(yè)區(qū)與永豐溪匯合注入薌江。有斗米、涵溪2條較大支流。主河道長75公里,流域面積690平方公里。兩岸低山對峙,主河道比降3.7‰,天然落差1104米。
永豐溪 境內(nèi)第三大河流,主流發(fā)源于華安縣馬坑鄉(xiāng)境內(nèi),由北而南,流經(jīng)龍山鎮(zhèn)蓬萊村、寶斗村、西山村、圩埔村、南蔗村、南坪村,直瀉豐田華僑農(nóng)場,在寶林作業(yè)區(qū)與龍山溪匯合注入薌江。主要支流有省山溪。主河道長68公里,縣境內(nèi)長36.8公里。流域面積417平方公里,在縣境內(nèi)217平方公里。兩岸山峰對峙,河道落差大,主河道比降4.5‰,天然落差1172米。
花山溪 發(fā)源于平和縣境內(nèi),流經(jīng)山城鎮(zhèn)湯坑、張渠、坎仔頭、巖前、元湖,在龜仔寨與船場溪匯合注入山城溪。主河道全長88公里,在縣境內(nèi)9.5公里。
山城溪 亦稱荊江,由船場溪和花山溪匯合而成,流經(jīng)山城鎮(zhèn)鴻坪村、鴻缽村、山邊村、葛山村、橋頭村、鐘鼓村、山苑村、下碑村、下戴村、靖城鎮(zhèn)尚寨村、瀝陽村、湖山村,在雙溪口注入薌江。有黃井溪支流。主河道長15.3公里,縣境流域面積170平方公里。
薌江 由山城溪、龍山溪、永豐溪匯合成,流經(jīng)靖城鎮(zhèn)湖林村、湖山村、珩坑村、鄭店村、下魏村、下割村、武林村、廍前村、滄溪村,直下漳州薌城區(qū)??h境內(nèi)長8公里,縣內(nèi)流域面積42平方公里。
三卞渠道 地址在山城鎮(zhèn)三卞、翠眉、鴻坪、下潘、葛山、橋頭、鐘鼓、山苑,渠道全長(含主、支渠)21.12公里,引水流量每秒2.2立方米,受益農(nóng)田10800余畝。整體工程,包括進水閘1座(底寬1.6米,水深1.4米)、排水閘1座、溢洪道2座、木渡槽1座、跌水18處、涵洞2座、分水閘3座、大小木便橋50座,渠道石堤610米,共開鑿石渠685立方米、挖填土方36463立方米、夯土方57650立方米、挖土方54530立方米、石灰紅粘土砂漿砌河卵石渠道襯砌8332立方米。工程分2期進行:第一期(從油甘坪至鴻坪村),1954年10月20日動工,翌年4月完成,投入民工13.8萬工日,技工5039工日,投資10.338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3萬元,銀行貸款6萬元,自籌資金1.3884萬元,受益面積4146畝;第二期(從鴻坪村至山苑村),1955年8月動工,同年10月完成,投入勞力近7萬工日,投資0.7萬元(不含民工費用),受益面積6654畝。
金山渠道 地址在金山鄉(xiāng)后眷、都美、碧溪、馬公、荊美、金山、庵后、水美、新內(nèi),全長22.5公里,渠道上游集雨面積306平方公里,引水流量每秒1.5立方米,枯水流量每秒1.2立方米,受益農(nóng)田10080畝。工程建筑物143處,其中比較大建筑物52處。進水閘寬1.8米,進水深1.4米。1982年安裝人工啟閉閘門,進水段砌石渠外岸長456米,輸水涵洞4處長750米,排水涵洞8處,石拱渡槽7處,泄洪閘21處,跌水2處,滾水碑2處,跨渠便橋46座。工程總投資70萬元(含國家投資18.5萬元),總工程量38.5萬立方米,其中漿、干砌石方11.23萬立方米,總投工41萬工日,使用水泥1200噸、鋼材15噸、木材120立方米。工程分2期進行:第一期(從暗潭仔口至荊美村),1966年10月動工興建,1970年1月結(jié)束;第二期(從金山村至新內(nèi)村新內(nèi)坑),1971年11月竣工。渠道流經(jīng)10個大隊193個生產(chǎn)隊(人口17726人),占金山公社總?cè)丝诙种?,受益面積占全公社三分之一。
大房水庫 地址在靖城鎮(zhèn)大房與草前狗蹄仔山麓,蓄水面積80畝,集雨面積2平方公里,引水積雨面積4平方公里,庫容152.5萬立方米(保蓄水量125萬立方米,死庫容2.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0356畝。1954年秋龍溪專署水利局勘測設計,同年11月破土清基,1956年3月竣工。工程總投資95萬元,其中上級撥款7.8萬元,完成土石方9.5萬立方米,投入勞力21.1萬工日。大壩結(jié)構(gòu)為粘土心墻壩,壩高17.6米,頂寬4米(壩頂高程61.46米),內(nèi)坡1∶3,初建時迎水坡均為龍箕草護坡。1977年9月,在水庫死水位以上全部改為亂石干砌護坡,厚度30厘米,并加3~5厘米碎石墊層厚20厘米,高程砌至59.37米。壩頂布設1道防浪堤,長131米,高1.1米。背水坡1∶2.5,下砌反濾層1道。溢洪道斷面為明渠,兩邊側(cè)墻護砌亂塊石,長170米,底寬12.5米,最大過水深0.86米,頂寬58.1米,比降1/100,放水涵洞平管以鋼筋砼澆制,直徑0.6米,通過流量為每秒0.6立方米,全長97.5米,比降1/100。輸水干渠長1.2公里,放水設備砌石臥管1座,分級梯型35孔,級差0.4米,孔徑0.32米,啟閉方式為葫蘆木塞。
船場溪水電廠(即船場溪二級水電站)
龍溪專區(qū)興建,地址在船場赤坑口,攔河壩建在合溪口,控制流域面積610平方公里,平均徑流24.3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6.69億立方米,攔河壩為砌石滾水壩,高13.3米,長134米,正常蓄水庫容30萬立方米。引水渠道11公里(其中隧道2段共850米),渠道過水流量25立方米/秒,引水至赤坑口,利用落差94米。主廠房長28.7米,寬22.3米,高21.5米,安裝2臺各1.25萬千瓦水輪發(fā)電機組,設計年發(fā)電量8258萬千瓦時,年設備利用3300小時。1958年動工,1978年全部建成投產(chǎn),共完成土石方開挖534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筑1.61萬立方米,實際投資1819萬元,比預算增加102萬元,每千瓦造價727.5元,建筑面積8286平方米,其中生產(chǎn)用建筑面積4443平方米。
龍山水電站
縣興建,地址在龍山金溪,引用龍山溪支流涵溪水,分4級開發(fā),即二級、三級、四級、五級。1971年4月,四級站率先發(fā)電,1972年3月五級站發(fā)電,1974年11月三級站發(fā)電,1975年7月二級站發(fā)電,1990年4~5月五級水電站技改擴建裝機1臺200千瓦。該站裝機9臺,容量4800千瓦,總投資310.37萬元。設計年發(fā)電量1740萬千瓦時,1980年4月省人民政府授予大慶式企業(yè)稱號。
南坑水電站
縣興建,地址在南坑,原稱向陽水電站,投產(chǎn)后易名南坑水電站。引用船場溪徑流水,集雨面積779平方公里,渠道長10.79公里,利用落差35.2米,流量19.2立方米/秒,裝機4臺,容量5000千瓦。1976年冬籌建,1982年10月發(fā)電??偼顿Y848.86萬元。設計年發(fā)電量2958萬千瓦時,是縣辦發(fā)電最多的水電站,豐水期可以向省電網(wǎng)供電。
南三水電站
縣興建,地址在船場許貫,集雨面積711平方公里,引水隧洞輸水量28.34立方米/秒,長1953.45米,洞徑2.24米,利用落差33.76米。1986年12月動工興建,1990年12月建成發(fā)電,裝機2臺,容量8000千瓦,35千伏高壓線路1公里,與船場變電站聯(lián)接并入縣網(wǎng),投資1828.93萬元。
斗米三級水電站
和溪公社興建,地址在龍山溪支流小村溪百丈磜下,集雨面積25平方公里,利用落差125米,為縣內(nèi)落差最大的水電站,流量0.56立方米/秒。1976年3月興建,1977年10月建成發(fā)電,總投資48.9萬元,裝機3臺,容量750千瓦,配800千伏安升壓變壓器1臺,主開關(guān)柜及并車裝置3套,架設萬伏高壓線路2條,總長11公里。
斗米二級水電站
和溪公社興建,地址在龍山溪支流小村溪上游東溪板,屬小村溪二級站。集雨面積21.4平方公里,渠道長2.5公里。利用落差101米,流量0.666立方米/秒,裝機2臺,容量500千瓦,1978年11月興建,1980年12月建成發(fā)電,架設3公里10千伏高壓線路,1公里低壓線路,總投資43.79萬元。
赤坑口水電站
船場公社興建,地址在船場溪支流赤坑下游,集雨面積24平方公里,渠道長3公里,利用落差82米,流量1.5立方米/秒。1976年初動工興建,1977年10月建成發(fā)電??偼顿Y40萬元,裝機2臺,容量800千瓦,分為2個機組。配500千伏安升壓變壓器2臺,架設6.5公里萬伏高壓線路,與省屬南二水電站聯(lián)網(wǎng)。
山城溪航道
亦稱荊江航道,由船場溪和花山溪在山城龜仔寨匯集而成,流至靖城雙溪口注入薌江,全長15.3公里,通航5噸木帆船和汽艇。有山城和靖城2個碼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上游建設公路、水電站以及山林濫伐,水土流失嚴重,航道淤塞日甚。1958~1968年,航管部門組織大規(guī)模治理疏浚,但收效甚微。1980年后,僅通木帆船作短途運輸。
船場溪航道
通常航道從船場至山城,全程23公里。主要航行排筏,其次小木船。船場明代建1個臺階式小碼頭,今已廢。民國34年(1945年),黃陳腳至船場8.5公里航道淤塞停航。1954~1955年進行過2次疏浚。1957年后,由于興建船場溪水電廠,航道再次淤塞,雖然又進行過數(shù)次大規(guī)模疏浚,但無濟于事,1976年全線停航。
龍山溪航道
明清時期航道由水潮至靖城,全程47公里,通航木帆船和淺水小木船。水潮、龍山、太保、寨口、寶林等地建有小碼頭。民國時期由于建設漳龍公路,航道日趨淤塞。民國34年,水潮至都美1公里航道停航。1960年都美至龍山15公里航道亦停航。同年12月至1965年3月,航管部門組織100多人疏浚專業(yè)隊,疏浚龍山至牛崎頭航段。維持通航10多年。1980年后,木帆船僅作短途運輸。
永豐溪航道
通常航道由深渡至寶林,全程20公里,主要航行排筏,其次小木船。1962年深渡至店頭6公里航道淤塞停航。1980年后全線航道停航。
花山溪航道
航道由山城至琯溪,全程15公里,通航木帆船和小汽艇。中途(今湯坑)建有小碼頭,是主要停靠點,歷代都進行過疏浚。此條航道還有1條翠眉至文峰5公里支航道,通航小木船,1971年淤塞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