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alveolar bone)也稱為牙槽突(alveolar process),是上下頜骨包圍和支持牙根的部分。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的一個重要病理變化,由于牙槽骨的吸收,使牙齒的支持組織喪失,牙齒逐漸松動,最終脫落或拔除。牙槽骨是牙周組織中、也是全身骨骼系統(tǒng)中代謝和改建最活躍的部分。在生理情況下牙槽骨的吸收與新生是平衡的,骨牙槽骨高度保持不變。當骨吸收增加、或骨新生減少或二者并存時,即發(fā)生骨喪失,使牙槽骨高度降低。

中文名

牙槽骨吸收

外文名

alveolar resorption

別名

牙槽骨

癥狀表現(xiàn)

牙周炎

就診科室

五官科 - 口腔科

原因

是牙周炎的一個重要病理變化,由于牙槽骨的吸收,使牙齒的支持組織喪失,牙齒逐漸松動,最終脫落或拔除

是否傳染病

季節(jié)分布

四季

分類

水平型吸收等

病因機制

患牙周炎時牙槽骨的吸收主要由局部因素引起,全身因素的作用尚不明確。局部因素包括慢性炎癥和咬合創(chuàng)傷,炎癥和創(chuàng)傷可單獨作用或合并作用,從而決定骨吸收的程度和類型。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與骨吸收有關(guān)的細胞受一系列因素的局部調(diào)節(jié),如IL-1、IL-2、TNFα和淋巴毒素;前列腺素E2(PGE2)是牙周骨吸收最有力的刺激因素;IL-1和TNFα在牙周炎中能啟動組織破壞和骨吸收;IL-1是骨脫礦的最有效誘導因素;IL-6刺激破骨細胞分化和骨吸收,并抑制骨形成。

分類

在牙周炎時,同一牙的不同部位和牙面,可以存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牙槽骨吸收,可表現(xiàn)為一下幾種形式。

(一)水平型吸收

是最常見的吸收方式。牙槽間隔、唇舌側(cè)或舌側(cè)的嵴頂邊緣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

(二)垂直型吸收

也稱角形吸收,指牙槽骨發(fā)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與牙根面之間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損,牙槽骨高度降低不多,而牙根周圍骨吸收較多。大多形成骨下袋,最常見于鄰面。根據(jù)骨質(zhì)破壞后剩余的骨壁數(shù)目,骨下袋可分為一壁骨袋、二壁骨袋、三壁骨袋、四壁骨袋、混合骨袋。

(三)凹坑狀吸收

指牙槽間隔的骨嵴頂吸收,其中央與齦谷相應的部分破壞迅速,而頰舌側(cè)骨質(zhì)仍保留,形成彈坑狀或火山口狀缺損。

(四)其他形式的骨變化

由于各部位牙槽骨吸收不均勻,使原來整齊而呈薄刃狀的骨緣參差不齊。

臨床表現(xiàn)

牙槽骨吸收的方式和程度,可通過X線片來觀察。正常情況下,牙槽嵴頂?shù)接匝拦琴|(zhì)界的距離約為1~2mm,若超過2mm則可視為牙槽骨吸收。牙周炎的骨吸收最初表現(xiàn)為牙槽嵴頂?shù)挠补虐逑?,或嵴頂模糊呈蟲蝕狀。

牙槽骨吸收

治療

牙周治療的最終目標是創(chuàng)造一個在健康牙周組織的條件下,能行駛良好功能的牙列。其治療程序包括基礎(chǔ)治療(牙周潔治等);牙周手術(shù)治療(翻瓣術(shù)、植骨術(shù)等);修復治療階段;牙周支持治療(定期復查)

預防預后

建立養(yǎng)好的飲食衛(wèi)生習慣,掌握正確的口腔保健知識是預防牙周病的重要手段。牙列整體預后與下面幾個方向相關(guān):

1.牙周炎的類型

2.牙周支持組織破壞的程度

3.局部因素的消除

4.牙松動情況

5.余留牙的數(shù)量

6.患者的依從性

7.環(huán)境因素

8.全身情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