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琴,是弓琴彈撥弦鳴樂器。歷史悠久,形制原始,發(fā)音柔弱,音色動聽。常用于民歌或舞蹈伴奏。流行于臺灣省高山族布農(nóng)、鄒等部族聚居地區(qū)。

中文名

弓琴

別名

樂弓

出現(xiàn)地區(qū)

臺灣

樂器類型

撥弦鳴樂器

弓琴簡介

弓琴

高山族人民,自古聚居于我國第一大島——臺灣島的山區(qū)、東部沿海平原及其東南的蘭嶼島上,民族內(nèi)部有阿美、排灣、泰雅、賽夏、布農(nóng)、鄒、雅美、魯凱、邵、卑南和平埔等部族。能歌善舞的高山族人民,有著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tǒng),每逢收獲節(jié)、小米祭、狩獵祭、漁祭、部族節(jié)日及結婚喜宴,便會身著民族服裝,聚集在一起歌唱、舞蹈。民歌內(nèi)容豐富,風格獨特,有頌祖歌、狩獵歌和耕作歌等,舞蹈多為集體舞。

弓琴歷史

弓琴

弓琴的歷史十分久遠,它脫胎于古代的獵弓,也可以稱作“樂弓”,是我國彈弦樂器的始祖。古代有“后羿射十日”的神話,說明上古生民對善射者的尊崇,樂弓自然是弓箭發(fā) 明的延伸。古代傳說將“琴”的創(chuàng)始歸于伏羲,也正由于他是以漁獵為生的部落氏族首領。在我國古籍《吳越春秋》中,曾記載著:“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這首相傳為黃帝時期所作的《彈歌》,很可能是在撥弄獵弓弓弦的伴奏中詠唱的,從簡單的歌詞也可以說明,古人是用竹制的弓,發(fā)出泥制的彈丸來追打動物的。臺灣高山族的弓琴,正是這種最古老的始祖彈弦樂器在我國的遺存。清代朱景英在《海東札記》(卷四)中對弓琴記述道:“削竹為弓,長尺余,或七八寸,以絲線為弦,一頭以薄竹片折而環(huán)其端,承于近尾弦下,末疊系于弓面,扣于齒,爪其弦以成音,名曰突肉?!彼员3种嫉男螒B(tài)。

樂器形制

弓琴形制

外形與獵弓相同,由琴弓和琴弦構成。琴弓多用毛竹的板條制作,一般板長70厘米、板寬約4厘米,也有使用芭茅根制作琴弓的,將其彎成弓狀后,兩端張以一條植物弦或金屬弦而成(圖)。民間常用草本蘭科植物“月桃”葉曬干卷毛制成的植物弦,因葉子堅韌,成弦后彈性較強。也有 使用藤絲或麻絲作為琴弦的,但音質(zhì)較差。弓琴通常采用金屬鋼絲弦,既結實耐用,音色也優(yōu)美動聽。在弓琴一端的琴弓與琴弦之間,常夾以一顆玉米?;蛐√繅K,據(jù)說有利于彈撥發(fā)音。

流行于高山族的弓琴,弓背多用毛竹板條制作,一般長70 厘米、寬17 毫米左右,也有用芭茅根制作的,將其彎成弓狀后,兩端張以植物弦或金屬弦而成。

弓琴屬于弦樂器,是布農(nóng)族盛行的樂器,也是最主要的一種獨奏樂器。弓琴利用一條長條竹片彎曲成弓,再以一條鐵弦 ( 或月桃弦 ) 分別系於竹弓兩端而形成的樂器。彈奏時弓琴置於左手,右手以食指彈撥琴弦,或以左手食指按壓,右手彈奏。彈奏時弓琴置于左手,右手以食指彈撥琴弦,或以左手食指按壓,右手彈奏。若演奏空弦時 ( 也就是左手不按弦 ) ,演奏者以口含弓背,利用呼吸氣作口腔變化,還能夠產(chǎn)生以 Do 為基礎音所形成的三個泛音 --Sol 、 Do 、 Mi 。若演奏空弦時 ( 也就是左手不按弦 ) ,演奏者以口含弓背,利用呼吸氣作口腔變化,還能夠產(chǎn)生以 Do 基礎音所形成的三個泛音 --Sol 、 Do 、 Mi 。弓琴可做泛音奏法,從第四泛音起,包括五聲音階之所有音程。弓琴可做泛音奏法,從第四泛音起,包括五聲音階之所有音程。

演奏方法

弓琴演奏

演奏弓琴時,將琴弓的一端頂在嘴部牙間,另一 端抵在硬物上,用左手拇指按壓琴弓下端,通過壓、放的動作,控制琴弓的彎曲度,以改變琴弦的張力,用右手拇指、食指撥彈琴弦發(fā)音。彈奏高音時,嘴要適當張開,以便利用口腔的共鳴作用;彈奏低音時,嘴則要閉攏起來。據(jù)說舌頭的活動,對弓琴的發(fā)音也有一定的影響。弓琴可以演奏出相隔大二度或四度音程的兩個實音來,這種演奏主要用于民間舞蹈伴奏,以強調(diào)舞蹈的重拍節(jié)奏或稍加變化的節(jié)奏;弓琴最富有特色的是泛音演奏技巧,它可以發(fā)出c1、e1、g1、c2四個音,左手壓住琴弓下方,還可以發(fā)出d1音,這些具有地方特點的音調(diào),與布農(nóng)部族民歌音調(diào)相同。弓琴音色清晰、明亮??捎糜讵氉嗷驗槊窀琛⑽璧赴樽?,尤以獨奏最為常見。用于民歌伴奏的弓琴,規(guī)格要比獨奏弓琴稍大。弓琴是布農(nóng)族人最主要的樂器。布農(nóng)族人稱為 la tuk 。彈奏弓琴時,弓琴置于左手,右手以食指彈撥琴弦,此為空弦彈奏;或以左手食指壓弦,右手彈奏。布農(nóng)族人就以空弦和壓弦形成的簡單旋律配合頑固節(jié)奏以自娛。布農(nóng)族使用弓琴的時候,大都為平日各人獨居時自娛之用,也有一些聚落的布農(nóng)族人認為個人內(nèi)心悲戚孤寂之時,以弓琴彈奏舒解心中的苦悶,因此音量微弱也亦無所謂,畢竟它是彈給自己聽的樂器。但是在歡宴的場合,弓琴的合奏,弓琴與口簧,弓琴與五弦琴的二重奏,也都是常見的演奏方式。

挑選技巧

挑選弓琴都是以良好的演奏性能及好的音色為主。注意以下幾點:

弓琴

1)不要在挑選提琴的同時疫病挑選弓琴,這樣做會使人陷入混亂,不知所從。因為每枝弓都有其自身的音色,在不同的琴上會起相助或相阻的效果。最簡單的例 子是:音色偏亮的弓琴適宜配音色偏暗的提琴,而如果弓琴的音色偏亮就宜找暖色調(diào)的弓琴。所以我們應該在選好了弓琴之后,根據(jù)所用的樂器的特色再去挑選適合的弓琴。

2)越來越多精明的演奏者選用更高的價值比例來購買弓琴。因為好的弓琴不但在演奏性能上會給出很大的助力,同時也會發(fā)出更美好的聲音,使琴的價值也隨之提高。

3)在試弓琴時,不但要請別人幫你彈奏,更重要的是自己也要試奏。因為每枝弓琴在不同的人手里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所以某一枝弓琴在別人手中能發(fā)出好聲音,并不能保證在你手中發(fā)出的聲音也能一樣好聽。而且弓琴的彈奏感覺如何,還是以你自己的體會為最終標準。

4)要注意弓琴的重量與平衡度。不同的演奏者可以有不同的偏好與習慣。有些樂隊演奏員愛用較輕的弓,而獨奏者也許選用較重弓。再者,新琴也許宜用略重一點的弓,而舊琴則正好相反。應該注意到弓的平衡度 比弓的重量更為重要。如果在天平上稱來較重而提在手中不感覺到重,則就是其平衡度較好,如拿在手里感覺略重而稱出來卻不那么重,則它的平衡度也許值得研究了。

5)另一個重要性能就是彈跳。平衡點好的弓在彈跳時就會顯示出它容易控制的優(yōu)點了。這種好弓在彈奏跳弓時,它會自然地與演奏者配合,一點都不感到吃力,如果在演奏某些跳弓的樂段,演奏者要花較多的精神去控制及練習,那么試試換一枝好一點(當然很可能也要貴一點了)的弓也許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弓琴現(xiàn)狀

弓琴

弓琴在高山族民間流傳使用。

保養(yǎng)方法

弓琴保養(yǎng)

空調(diào)環(huán)境和空氣濕度小的環(huán)境里,對毛竹板都有利 收濕的現(xiàn)象,一干一濕容易使竹質(zhì)表面出現(xiàn)燒絲。燒絲是硬質(zhì)竹料所特有的。修補燒絲可用502膠水,在燒絲表面涂一下,用細砂打磨一下,打磨下的木粉填補到縫隙中,然后再涂上502膠水,反復幾次后就看不到燒絲了,硬質(zhì)木料都有很好的可塑性,砂紙越細越好,打磨的越細就會越亮,在上臘前打磨的范圍可以廣一些,這樣就會和周圍比較一體,然后用干布在涂有臘的表面快速擦拭,直到出光,這樣燒絲就可以修復了。這種方法適用外表的破損處等。燒絲和微小的開裂并不會影響弓琴的聲音,運用修補燒絲的方法就可以修補好。收濕后會緊一些,這都是正常的現(xiàn)象,因此一般情況下用好弓琴后就裝入布套或琴盒里,以防潮濕氣候的影響。如果發(fā)現(xiàn)塌皮落調(diào)現(xiàn)象,可將弓琴放置在通風處所,使其恢復原來的緊度,切不可在日光下曝曬。但在通風中也要注意,不可在陰天通風,因為陰天空氣中含水量較大,更容易受潮。通風時也不可距離地面太近,最好將弓琴放在架高的木板上,距離地面最少要半米以上。常見還有琴弓尾部有縫隙,這種現(xiàn)象多數(shù)是因為琴弓為適應周邊氣候所導致收縮,而頂出縫隙的現(xiàn)象,修補的時候只要小心修補,然后再按上,修補后與新的完全一樣的。

使用范圍

弓琴在高山族民間流傳使用,是僅次于竹簧和鐵簧、居第三位的樂器,以布農(nóng)部族使用得最為普遍。弓琴使用范圍雖然廣泛,但在播種和收獲時節(jié)一般禁止使用,老年人認為會減少收成。大多數(shù)部族在喪事期間也禁止演奏弓琴。

歷史價值

從我國現(xiàn)有的考古資料看來,殷商雖然沒有弦鳴樂器出土,卜辭金文中也確無琴、瑟字樣,但是完全可以相信,現(xiàn)如今的各種弦鳴樂器,有許多是由這種原始的弓琴演進發(fā)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