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885年,劉伯明出生于江蘇南京,祖籍山東章丘,早年受業(yè)于章太炎門下,求讀于匯文書院,畢業(yè)后赴日留學,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積極從事民主革命活動。英國侵占云南片馬時他用英文寫了討英檄文,傳誦一時。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他赴美留學,入西北大學研究院攻讀哲學和教育學。
1913年,以《華人心性論》獲得碩士學位。1915年,以《老子哲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1915年,回國后即傾心于教育事業(yè),先受聘為金陵大學教授,任國文部主任,后受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長郭秉文之聘,任哲學講座教授。
1920年,專任南京高等師范文史地部主任、行政委員會副主任(主任由校長兼)和訓育主任。是年4月9日南高召開校務會議討論籌備國立大學計劃,響應政府擬在全國有國立四大學之議。經(jīng)郭校長與江謙、蔡元培、袁希濤等之努力,于12月6日國立東南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
1921年,劉伯明改任校長辦公處副主任(主任由校長兼),因郭秉文為謀劃發(fā)展忙于外務,在寧時間不多,實際校務皆委劉伯明主持,郭秉文離校期間則由他代理校長職務。成為郭校長的副手和國立東南大學創(chuàng)建人之一。
1921年7月,教育部長范源濂核準組織大綱和招生計劃,9月任命郭秉文兼任國立東南大學校長。
1923年1月,將南高師并入于東大,一賴南高之舊,一秉南高之風,設有國文部、史地部、數(shù)理化部、教育科、農(nóng)業(yè)科、工藝科、商業(yè)科、體育科、校舍面積370畝,繼北大之后成立了中國第二所國立大學。其間劉伯明作為郭校長之副手,為主持校務,建樹學風和創(chuàng)建東大日夜操持,成為當時“高標碩望,領袖群倫”的棟梁人物
1923年11月24日,終以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年僅38歲
家庭生活
1915年,與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碩士的陳芬資結(jié)婚,婚后雙雙回國。
主要成就
兢兢業(yè)業(yè)
劉伯明悉心致力于學風、校風建設,就師生中好的思想、好的風氣,結(jié)合人生理想、世界觀、氣節(jié)志節(jié)、科學民主,以及存在的和認識不很一致的問題,做了刻苦認真的研究,先后發(fā)表了許多哲學和教育學等文章,又就學風、教育、世界觀等問題作了系列講演。教育貴于熏染,風氣賴于漸成,積多年之努力,南高之民族、民主、科學精神,誠樸、勤奮、求實的優(yōu)良學風,得以形成和堅持?,F(xiàn)摘錄其生前諄諄教育學生重視德育、智育、美育、群育之詞于下,以供吾輩后人深思得益。[1]
先生言論
“吾校同學皆勤樸,無浮華輕薄氣息。而其最顯著之優(yōu)點,在專心致力于學。其堅苦卓絕,日進不已,至可欽佩,實紈绔子弟之學生所不能及者也”。
“吾國古來學風,最重節(jié)操,大師宿儒,其立身行已靡不措意于斯。所謂不為燥濕輕重,不為窮達易節(jié),最能形容其精神”。
“吾人,生于科學昌明之世,茍冀為學者,曰惟真是求。惟其如此,故其心最自由,不主故常,蓋所謂自由之心,實古今新理發(fā)現(xiàn)必要之條件也?!薄笆澜缰R,其相互之關系,吾人亦應稍加注意,俾治各種專門之學者,互相了解,于分門之中有一致之意,所謂同心相應(Like?nindedness),此即真正德謨克拉西之社會也”。(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調(diào)和文理,溝通中外,實為當年南高辦學者之宏旨也。)
“通常之說人格者,僅及精神方面,而以與品性相混,不知所謂人格(西語曰personality),而觀之,其中所涵要素,除自信、判斷能力,莊重、溫良等外,就其涉及形骸方面者,亦甚關重要。服裝、健康、運動、游息善事,均應加以注意,勿以身體不強或不修邊幅為榮譽。美術能調(diào)和人之感覺性與理智性,故為教育上重要工具之一。如瀏覽諷誦各偉大之創(chuàng)作,可培養(yǎng)其美感。應避免一切庸俗粗鄙之事物,應生活簡單無浮華鋪張之習,并應于可能時,培養(yǎng)自己所有之真正藝術才能。其在西洋,如希臘雅典之教育,以音樂與體操并重,而兼重文藝。體操者,一方面以健康為目的,一方面以身體為美的形式之發(fā)展,希臘雕像所以完成空前絕后之美,即由于此。但南高學生在這方面似未能盡副辦學者的期望。外人參觀吾校,稱吾校學生有老夫子氣,其批評非毫無根據(jù)”。
“吾人治學,宜有社會之動機,研究學問固不欲僅僅收效于目前,然其與人生之關系,不可不知,因世無離人生獨立之學問,而學問又不是供人賞玩的美術品。凡社會生活所生的結(jié)果,不必皆善,但一切善行若離社會而生活,則必不必。學校應有自治的精神,對地方應有公民的精神,對國家應有共和的精神”。
“吾儕對于宇宙的態(tài)度,須信其永無消滅,繼續(xù)存在,有此理想,方可支持吾儕貢獻于社會之勇氣,而求人類之進化”。
人物評價
專于道家老子哲學,治西洋哲學,學貫中西,通儒、道、佛學,治西洋哲學,精于英文,通法文、德文,兼及希臘文、梵文。
劉伯明言行一致,律己甚苛,儉樸無華,刻苦自勵,樂于助人,待人寬厚,結(jié)誼同寅,唯誠唯謙;對待后生,言傳身教,循循善誘;辦事務實,處事務真,不畏權貴。南高、東大同仁,以其道德、學問,兩堪表率,奉為魁宿,譽為“南雍祭酒,純粹君子”。
胡適挽其“鞠躬盡瘁而死,肝膽照人如生”。
柳詒徵評說他“死后若干年內(nèi),恐怕不容易找到像他這樣對中西學問都有本源,能為大家翕服之人”。
陳茹玄稱其“薪盡火傳,君身不死。顏天蹠壽,天道寧論”。
吳宓稱其“高標碩望、領袖群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