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籍
:出身世族高門,祖父王遠,南朝宋時為光祿勛;父僧祐,為南朝齊驍騎將軍,在王氏支庶中,家世不算顯赫。他“七歲能屬文,及長好學(xué),博涉有文氣。樂安任昉見而稱之。嘗于沈約座賦得《詠燭》,甚為約賞”。任昉以筆體著稱,沈約以詩著稱,前后領(lǐng)騷文壇,他們的獎掖當(dāng)是使王籍名聲大振的重要原因。所以,“齊末,為冠軍行參軍,累遷外兵、記室?!比肓褐?,曾于“天監(jiān)初,除安成王主簿、尚書三公郎,廷尉正”(《梁書》本傳)。
王籍
由于仕途不盡得意,王籍信游山水以自遣。為此,在余姚、錢塘令任,曾遭貶黜。湘東王蕭繹鎮(zhèn)守會稽,引為諮議參軍。其間,他常游境內(nèi)的云門、天柱諸山,或累月不返,有王羲之、謝安等避居?xùn)|山恣情山水的遺風(fēng)。《入若耶溪》詩就是在其間寫成的?!芭勁姾畏悍?,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p>自謝靈運開山水詩一派,相繼描摹追蹤者多有,但均不能達到寓玄情于山水渾然交融到一體的境地,而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聯(lián)頗得謝靈運詩風(fēng)的神韻,所以“當(dāng)時以為文外獨絕”(《梁書》本傳)以至“簡文吟詠不能忘之;孝元諷味,以為不可復(fù)得。”(《顏氏家訓(xùn)》)可見當(dāng)時影響之大。至于后世,追摸王籍而造成新詩的如王維、柳宗元以及諸多畫論家,大抵都從該詩得到教益。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以一篇文章或一首詩歌奠定自己地位的人不少,王籍即其中突出一例。后湘東王守荊州,仍引為藩府諮議參軍,帶作塘令。然王籍終因仕途蹭蹬而郁郁寡歡,到職“不理縣事,日飲酒,人有訟者,鞭而遣之”(《梁書·王籍傳》)。不久,病卒。
作品
原詩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
寓意此詩寫泛舟若耶溪的所見,并寓含長久羈留他鄉(xiāng)而有思歸之念。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東南部,發(fā)源于若耶山(今稱化山),是一處兩岸群山相夾、竹木豐茂的幽靜之地?!芭勁姟笔谴蟠囊馑?。“泛泛”指船向前行隨波蕩漾之狀,既寫出了江水的寬闊,同時也表明詩人是去游賞山水,有任意飄蕩的含義?!翱账灿朴啤泵鑼懙氖乔缋拭鲀舻奶炜张c清澈見底的江水相互映襯,共同處在一種非常和諧的畫面之中。與此相應(yīng),詩人悠閑自得的心情與對大自然產(chǎn)生的空明感也同時表現(xiàn)出來,為后面的倦游思歸做好了鋪墊。 “陰霞生遠岫”說的是向北面眺望遠處的峰巒間升起片片云霞,寫的是遠景;“陽景逐回流”是詩人的南面所見,日影仿佛也在追逐著岸邊倒流的水潮共同隨著大船在逆流而行。這里寫的是近景。詩人入若耶溪是沿溪上行,大船行進時岸邊的水自然會倒流。詩人將遠處的山景與近處的水景結(jié)合起來寫,既表現(xiàn)出山水景色的層次感,同時又寫出了陰霞的青色和日光照射水上的金色的明暗對比,從而增加了詩的畫意?!吧弊峙c“逐”字又化靜景為動景,寫出了山水的生命韻律。
解析“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則是以動寫靜,以蟬的鼓噪聲和鳥的鳴叫聲來反襯山林的幽靜。詩人將山林的幽靜置于蟬、鳥的喧動之中,動中見靜,在靜的呈現(xiàn)中又使山林充滿了生氣,從而使大自然變得更為幽美可親。這種以有聲來寫無聲,以喧鬧來寫寂靜的藝術(shù)手法,在王籍那里得以創(chuàng)新,亦可見出當(dāng)時山水詩的發(fā)展已趨成熟。這種體現(xiàn)出藝術(shù)辯證法的手法對唐以后的詩歌影響至為深遠,許多詩詞大家都遵從這一藝術(shù)規(guī)律創(chuàng)造出更為動人的詩句。如杜甫有“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常建寫山寺禪院之幽靜有“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王維寫山澗之靜則有“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些都是以聲音來襯托靜的,往往能獲得獨具魅力的藝術(shù)效果。宋代詩人王安石也想反其意而出奇趣,寫出“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但終讓人感到有黔驢技窮的感覺。山本來就幽靜,一鳥都不鳴自然就幽,又哪來山更幽呢?點鐵要想成金反而顯得鐵的笨重,其實這是對著藝術(shù)辯證法較勁,并不能達到奇的效應(yīng)。詩的最后兩句是詩人因景而生出的歸意?!熬胗巍辈⒎侵赣斡[,而是指常年在外做官的宦游。這種因游覽山水自然景色而最后點出歸隱的感情結(jié)構(gòu)模式,自謝靈運以來幾成南朝詩歌的創(chuàng)作套式,這一方面是王籍沿襲了這種套式,另一方面也因為時代的動亂,官場的險惡難測,在游覽放松之后自然也會產(chǎn)生這種歸隱的念頭。
相關(guān)
若耶溪
若耶溪
:今名平水江,是紹興境內(nèi)一條著名的溪流。溪畔青山疊翠,溪內(nèi)流泉澄碧,兩岸風(fēng)光如畫。相傳若耶溪有七十二支流,自平水而北,會三十六溪之水,流經(jīng)龍舌,匯于禹陵,然后又分為兩股,一支西折經(jīng)稽山橋注入鑒湖,一脈繼續(xù)北向出三江閘入海,全長百里。若耶溪源頭在若耶山,山下有一深潭,據(jù)說就是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的“樵峴麻潭”。昔日的潭址已沒入一九六四年建成的平水江水庫,庫區(qū)魚鷗成群,風(fēng)景秀麗。若耶溪流經(jīng)平水鎮(zhèn),這一帶以盛產(chǎn)珠茶聞名于世,解放后又新建了平水銅礦。據(jù)記載,早在兩千四百多年前,薛燭曾向越王獻策:“若耶之溪涸而銅出”。以后,歐治子就在這里鑄造寶劍?,F(xiàn)在的平水銅礦附近,尚有鑄鋪山和歐治大井遺址。富有詩情畫意的若耶溪,使歷代的文人雅士流連忘返。
唐朝詩人獨孤及的“萬山蒼翠色,兩溪清淺流”、孟浩然的“白首垂釣翁,新裝浣紗女”、李白的“若耶溪畔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丘為的“一川草長綠,四時那得辨”等名句,都生動地描繪了若耶溪兩岸的美麗的風(fēng)光。此外,如唐代的崔灝、元稹、劉長卿,宋代的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明代的王守仁、徐渭、王思任等文人學(xué)士,也都泛舟若耶,留下了許多麗詞佳文。
人物關(guān)系
王遠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