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皮樹(學名146/1500:Phellodendronsinii?Y.C.Wu)是蕓香科、黃檗屬植物。是貴州特有種,主要分布于北緯26°1′45″-26°13′35″,東經106°58′20″-107°8′13″,其范圍狹窄,僅產于貴州省江口壩溪、貴定云霧山、桐梓縣柏箐保護區(qū)。分布范圍屬亞熱帶氣候。

中文名

黃皮樹

蕓香科

拉丁學名

Phellodendron sinii Y. C. Wu

拼音

huangpishu

植物界

種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蕓香目

亞目

蕓香亞目

別名

檗木

亞科

飛龍掌血亞科

黃檗屬

黃皮樹

命名者及年代

Y. C. Wu、1940

分布區(qū)域

貴州

保護級別

無危

分布地形

雜木林

用途

藥用

身高

10-12米

形態(tài)特征

蕓香科黃檗屬喬木植物,高10-12米。樹皮開裂,無木栓層,內層黃色,有粘性,小枝粗大,光滑無毛。單數(shù)羽狀復葉對生,小葉7-15,矩圓狀披針形至矩圓狀卵形,長9-15厘米,寬3-5厘米?;▎涡援愔?,排成頂生聚傘狀園錐花序,漿果狀核果,近園球形,有核4-5粒,種子卵狀長園形,表面網狀皺紋?;ㄆ?-5月,果期8-10月成熟。

黃皮樹

分布范圍

黃皮樹是貴州特有種,該物種分布范圍屬中亞熱帶氣候,年均溫6-17℃,1月均溫3.1-5.1℃,7月均溫15-27℃,年均降雨量1142.9毫米,無霜期287天,霧日較多,濕度較大。土壤為酸性黃壤。辛氏黃檗原生于植被保存良好的天然闊葉林中,據(jù)調查該物種在地勢低洼、濕度較大的條件下,與杉木、吳茱萸等生長良好。

主要價值

干燥樹皮習稱“川黃柏”,剝去樹皮后,除去粗皮,曬干,供藥用。

【性狀】川黃柏呈板片狀或淺槽狀,長寬不一,厚3~6mm。外表面黃褐色或黃棕色,平坦或具縱溝紋,有的可見皮孔痕及殘存的灰褐色粗皮。內表面暗黃色或淡棕色,具細密的縱棱紋。體輕,質硬,斷面纖維性,呈裂片狀分層,深黃色。氣微,味甚苦,嚼之有粘性。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腎、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于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辟,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鹽黃柏滋陰降火。用于陰虛火旺,盜汗骨蒸。

種子可榨油。

保護現(xiàn)狀

種群現(xiàn)狀:黃皮樹分布區(qū)域狹窄,由于自然植被受到嚴重破壞,加之其皮可入藥,過量采集,僅村前屋后群眾自野外采集小苗種植外,很難再看到該物種,處于漸瀕危狀態(tài)。由于樹皮可入藥,人為破壞嚴重,80年代初江口壩溪一帶尚可見胸徑50厘米的大樹,野外已很難見到自然生長的大樹,僅見農戶自野外采集種植于房前屋后的幼樹,桐梓柏箐保護區(qū)羅鍋壩有分布,數(shù)量極少。在模式標本產地貴定云霧山進行實地調查表明,在6平方公里范圍內僅發(fā)現(xiàn)5株,且屬人工野外采集種植,其高度達15米,胸徑17.5厘米,5株蓄積0.3387立方米,依此推算,辛氏黃檗僅存數(shù)量約345株,蓄積116.9立方米。

保護措施:該物種野生資源遭嚴重受破壞,尚未對該物種進行過繁殖試驗研究。因此,建議對該物種進行人工繁殖栽培,擴大其資源量,以防止該物種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