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抵上海
俄國“十月革命”后曾有過幾年內(nèi)戰(zhàn),到1922年10月,紅軍已取得全面勝利。俄國資產(chǎn)階級濱海地區(qū)臨時政府最后一任首腦季捷里赫斯將軍下令,所屬軍隊向中朝邊境附近撤退,并宣布讓所有自愿離境者隨同出國。
在人潮滾滾的白俄流亡者中,首批是博羅金將軍率領的第一團和莫爾恰諾夫將軍的第三團,夾雜著沒錢的男女平民逃到了中國境內(nèi)的琿春附近,總共約有七千人左右。其后,跟隨而至的白俄輾轉到哈爾濱和東北各地,人數(shù)多達二十萬。
比較有錢的兩千多名白俄則爭相投奔斯塔爾克海軍少將,買票坐船從海路逃亡。當時斯塔爾克麾下有大小軍用船只三十多艘,其中戰(zhàn)艦、炮艇、軍用運輸船、客輪、貨輪、破冰船、軍用駁船、軍用通信船、掃雷艦、海關緝私艦、快艇等,應有盡有。這些船只早已裝滿了原有的沙俄海軍官兵和軍需品,還有與軍隊掛邊的士官武備學校的學員。在這種滿員待航的情況下,從彼得格勒、莫斯科、波羅的海沿岸逃亡到濱海地區(qū)的白俄難民,又手舉盧布潮水般地涌上了船。 俄國難民逃離
為逃避蘇俄紅軍的追趕,這三十多條戰(zhàn)船滿載九千多難民,駛往朝鮮元山港。但這些逃難船隊剛進永興灣,便受到日本警察的阻攔。斯塔爾克一面向日本當局提出抗議,一面派人與駐元山的各國領事館交涉,呼吁救助白俄難民。在西方外交和輿論的壓力下,日本當局允許老弱病殘5300人上岸,暫居在元山海關的空屋中。在三十多人相繼病死后,斯塔爾克萬般無奈,只得帶領15艘最為堅固的艦船,載著三千多人向中國的上海駛去。白俄難民船隊開到距上海100海里時,突然遭到強臺風襲擊,“德德莫夫中尉”號炮艇被巨浪打翻,37人葬身海底。
1922年12月5日,斯塔爾克率領14艘艦船終于馳抵吳淞口。這使中國官方和上海租界當局慌亂不堪。北洋政府立即下令,除有特殊情況者外,白俄難民一律不準上陸。 斯塔爾克決定實施小股登陸,但都被中國官兵發(fā)現(xiàn)并送回。偷渡不成,白俄難民中有朋友和親戚在上海的便提出投親靠友。上海當局覺得這個理由不太好拒絕,于是,滬上軍政要人和中國紅十字會理事長莊得之、美國駐滬紅十字會會長白汕脫與俄國難民領袖斯塔爾克、上海俄僑通商事務局會辦格羅謝等,共同協(xié)商解決的方案。斯塔爾克說明艦船上的糧食所剩無幾,燃煤已到山窮水盡地步,懇請中國當局允許難民上岸脫離苦海。上海當局根據(jù)北京政府指示,同意籌款賑濟,并當場認捐二萬元,供給燃煤2000噸、面粉1500袋,但仍要求難民盡早離滬。斯塔爾克回到旗艦“貝加爾”號,傳達中國當局的處置方策,決定力爭使中國政府接受700名少年孤兒士官生。幾經(jīng)交涉,中國政府終于同意白俄士官生和在滬有親戚朋友的一千二百多人在上海登陸,其余的人隨斯塔爾克分乘12艘較好的艦船前往馬尼拉。 哪知到了1923年3月14日,第二批白俄難民180人又到達上海。他們在朝鮮元山將乘用的俄艦賣掉,然后到日本轉乘“長崎丸”抵滬。
俄國猶太人在上海
1923年6月28日,第三批七百名白俄難民乘俄艦“埃利多 拉多號”又到了吳淞口并滯留不走。9月14日,由遠東哥薩克軍團首領格列博夫率領的兩艘戰(zhàn)艦又駛進上海長江口,與前艘戰(zhàn)艦匯合。中國海軍派“永績”號軍艦上前阻攔,并上船檢查,發(fā)現(xiàn)所載軍火頗多,遂限格列博夫48小時內(nèi)率部離開上海。格列博夫素以性格倔強著稱,他拒不降下俄羅斯帝國的三色國旗,更不交出船上的武器。為達到離船登岸的目的,他派人分散乘小船自己設法混上岸去。真有一百余人偷登成功,他們拿出銀兩買通上海租界當局,在法租界租到一幢房屋,以登岸養(yǎng)病為名,讓哥薩克官兵24人一組,輪流上岸休養(yǎng)。格列博夫發(fā)現(xiàn)吳淞口浦東沿江有兩處房子,被稱作驗疫所閑置未用,就與江蘇特派交涉員許秋帆聯(lián)系,將兩所房子借給白俄難民輪流居住。 1925年春,格列博夫因食物中毒到岸上休養(yǎng),白俄難民發(fā)生沖突,三艘戰(zhàn)艦相互開槍開炮,死傷三人。中國當局擔心他們鬧出更大的事情,就與蘇聯(lián)方面聯(lián)系。這時白俄難民另一首領阿尼西莫夫將軍帶74人也向蘇聯(lián)駐上海領事提出請求,被準予回國。另一艘戰(zhàn)艦“扎希特尼”號則開往東北,賣給了奉系軍閥張作霖。剩下的“鄂霍次克”號年久失修接近報廢。格列博夫手下已有40人在貧病交加中死去,剩下的120人最后被中國當局收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