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流的空間分布
閩江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深變化在500~1900毫米之間,一般是隨著流域高程的增加而增大,年徑流深高值區(qū)都分布在河源地帶。全流域大體上有兩個高值區(qū):一是閩北高值區(qū),多年平均年徑流深大于1100毫米,以光澤、武夷山為中心,主要受武夷山脈影響,在武夷主峰附近,平均年徑流深可達1962毫米,為全流域最高值;二是閩中高值區(qū)(僅少部分在流域內),多年平均年徑流深大于1000毫米,以仙游、德化為中心,主要受戴云山脈的影響,在本流域內的最大值為1300~1400毫米。全流域多年平均徑流深的分布,呈現(xiàn)兩起兩伏,與地勢相一致。兩大山帶的迎風坡是本流域徑流最豐富的地區(qū);兩大山帶之間的山間盆谷地是徑流的中值區(qū),其多年平均徑流深在800~900毫米;河口平原沿海是徑流的低值區(qū),其多年平均徑流深大部分都小于700毫米。 閩江干流竹岐水文站(控制面積54500平方公里)50年(1936~1985年)實測資料統(tǒng)計,最大年徑流量842億立方米(1937年),最小年徑流量268億立方米(1971年),平均年徑流量為561億立方米。大樟溪永泰水文站(控制大樟溪流域面積4032平方公里)34年(1951~1985年)實測平均年徑流量為48億立方米。閩江口未控區(qū)(面積2460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約為11億立方米。因此,閩江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20億立方米。
竹岐站實測最小洪峰流量為9530立方米/秒(1945年),實測最大洪峰流量為30300立方米/秒(1992年),實測最大一日洪量23.4億立方米,最大三日洪量為58.2億立方米。竹岐站洪峰流量均值為17800立方米/秒。 竹岐站歷年最小年徑流量為268億立方米,平均流量為850立方米/秒。最小日平均流量為200立方米/秒,實測最小流量為196立方米/秒(1971年8月30日)。最小10日平均流量為256立方米/秒。
徑流的時間分布
在全流域同步期年徑流量系列中,最大值為1975年的896億立方米,次大值為1973年的853億立方米;最小值為1971年的314億立方米,次小值為1963年的358億立方米。根據(jù)各站實測資料,最大年徑流量與最小年徑流量之比,一般為2.3~4.0倍。年徑流變差系數(shù)為0.30,各分區(qū)CV值變化在0.26~0.33之間,沙溪流域最大為0.33,大樟溪流域最小,為0.26。 徑流量年內分配不均勻,汛期(4~9月)多年平均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71%~80%,枯季(10月至翌年3月)多年平均徑流量只占年徑流量的20%~29%。四季分配情況:春季占35.7%,夏季占40.8%,秋季占13.4%,冬季占10.1%。最大3個月為5~7月,占50.9%,最大水月份為6月,占22.6%,最小水月份為1月,占2.8%,最大月份與最小月份之比為8.07。閩江竹岐站斷面來水主要依靠上游三大溪,占全流域71.1%。竹岐站反映情況與上游大體相符。僅是三大溪最大水3個月提前為4~6月,所占比例提高到52%~53%。
閩江下游支流大樟溪流量的季節(jié)變化是春水多于秋水,秋水占全年的18.1%(閩江主流和上游支流均在15%以下)。大水月5~7月占48.1%,而春季為29.7%,夏季為44.6%,秋季為18.1%,冬季為7.6%。最大水3個月5~7月占48.1%,最大月份為6月占20.6%,最小月為12月占1.9%,最大水月與最小月份之比為10∶55。
山區(qū)河流與沿海河流對比,山區(qū)河流春季水量比例大,秋季比例小,冬季又稍大。沿海河流由于受臺風雨影響最大,洪峰流量有時出現(xiàn)在9月,最大水3個月出現(xiàn)時間,有從山區(qū)逐步向沿海推遲的趨勢。
潮汐
閩江口為半日潮區(qū),屬于強潮河口??菟诖蟪钡?/span>潮區(qū)界可抵侯官,一般的只到北港觀音亭和南港的科貢,潮流界可抵洪山橋。閩江口潮型為正規(guī)半日潮,最大潮差達7.04米,平均潮差大于4米。潮波沿河上溯,潮差不斷減少,徑流影響增強,落潮歷時不斷加長。白巖潭(馬尾)以上河段歷史最高水位是由洪水造成的,白巖潭及以下河段歷史最高水位是由臺風暴潮造成的。1969年9月27日第8號強臺風在晉江登陸。臺風引起的增水:梅花1.6米,琯頭1.5米,白巖潭1.5米。 枯水期魁岐以下以潮流為主,中水期竹岐流量4060~6990立方米/秒,魁岐已無漲潮流,洪水期竹岐流量大于8000立方米/秒,馬江便無漲潮流。閩江口段潮流為往復流,流向大致與河岸平行。平均潮流周期為12小時29分,漲潮流歷時5小時20分,落潮流歷時7小時9分鐘。 泥沙
全流域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138公斤/立方米(1956~1985年),枯水期一般河水清澈。沙溪含沙量0.13公斤/立方米,富屯溪0.072公斤/立方米,建溪0.11公斤/立方米,尤溪0.28公斤/立方米,大樟溪0.14公斤/立方米。全流域含沙量最小是建溪洪尾站,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054公斤/立方米,最大為梅溪潭口站,多年平均含沙量0.315公斤/立方米。竹岐站多年平均輸沙量233公斤/秒,年輸沙量735萬噸,平均輸沙模數(shù)136噸/平方公里。最大年輸沙量為2000萬噸(1962年),最小年輸沙量為272萬噸(1971年)。全年輸沙主要集中在汛期5~7月,這期間來水量占全年來水量的51%,來沙量卻占全年輸沙總量的76%。1952年7月17~23日發(fā)生洪水期間,輸沙量為446萬噸,占該年輸水量1070萬噸的41%。枯水期10月至第二年2月5個月來水量占全年來水量的14%,來沙量只占全年的4.2%。 水質與河口鹽度
閩江水質屬于低礦化度地表水,以重碳酸鹽類水為主,總硬度低,為極軟水區(qū)。據(jù)《全國河流水化學分區(qū)》,本流域屬于“潮濕區(qū)”,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大于1700毫米,含沙量變化范圍在0.05~0.32公斤/立方米,離子總量小于100毫克/升,硬度小于2.5度,pH值為6.0~7.0,水的類型為[CIca]型。 閩江水體污染來源于工業(yè)廢水,生活和醫(yī)療污水以及農(nóng)藥化肥的使用,而以工業(yè)廢水為主,約占廢水總量的70%。 閩江口區(qū)是咸淡水交匯部位,河口區(qū)的鹽度隨徑流、潮流相互消長而變化。洪水期(徑流量4942立方米/秒)大潮高潮憩流時,長門以外表層鹽度為6.2‰~14.5‰,中、底層鹽度15.1‰~27.6‰;長門以內鹽度向上游沿程遞減,琯頭英嶼斷面以上河段鹽度小于2‰。洪水期大潮低潮憩流時從表層到底層均被淡水所占據(jù),各站鹽度均小于1.2‰??菟冢◤搅髁?60立方米/秒)高鹽度海水從長門水道、梅花水道涌入。大潮高潮憩流時表層鹽度熨斗水道最高達28.7‰,亭江斷面達8.5‰;中、底層熨斗水道達30‰,亭江斷面達11.9‰;漲潮時2‰鹽度等值線侵入亭江以上河段,馬尾羅星塔斷面表層鹽度達2.61‰,底層鹽度最高達3.2‰(1986年10月20日枯水大潮)。枯水期,大潮低潮憩流受洪水影響,鹽度比高潮時低得多,表層及中、底層鹽度變化在1.0‰~14.3‰之間,2‰鹽度等值線可退到亭江以下河段。 水站
在閩江上設有閩安水站。